2010年1月27日

泰國遊蹤之五

上回講到在日落時份離開泰仔老鄉,由其弟飛車急馳四小時於晚上約十時抵曼谷UCAN Hostel . 好彩去到冇guest, 樓頂幾間客房任我地選。

出返來大城,仲唔拿拿淋沖返個花灑熱浴?前兩天在鄉下都是象徵式倒頭淋幾殼水當係沖涼就算。有花曬洗得徹底D。

沉沉一睡至早上九點才起來。整裝過後,我們坐bts 到chitlom的central world為起點,便開始這天的行程。遊遊蕩蕩之餘也不忘友人托買蝴蝶袋。泰仔貴為正宗泰國人都不太熟chitlom這個尤如香港銅鑼灣的熱門購物點, 我們終於走了幾個商場才來到nagaya店。

按友人提供她想要的袋辦圖樣,第一件事先馬上給友人找出她要的那款袋。因為現場人潮擠擁,手 快大,手慢冇,就像袋是免費的。人人(esp 港人)來到就像瘋了,狂風掃落葉般掃貨。寬闊的藍子早已堆滿十幾廿個不同款式大大小小的袋子, 有些可能當手信贈友,有些可能帶回港再轉售。是的,價廉物美,就算送禮自用,一樣大方得體。而我,也不例外,當然要買些戰利品。

Chitlom的大型商場都有food court, 多款美食任君選擇,跟港式不同,需先在food court付1000拔買張現金卡,不用付現鈔只需碌卡便當付款了。而食完後把現金卡歸回cashier 就會退回餘款.當地飲食價格相宜,以香港十多塊的下午茶餐價錢,係food court已經有一大碟炒粉面飯.再加約港紙兩蚊就換到汽水,真係抵到呢....

當天晚上我們再約埋泰仔弟弟一起到MK打邊爐。感覺比港式打邊爐好好多,配料多樣化,也有素食專欄。我最喜愛是點好的配料一格一格的疊起來,既整齊又省地方,不像中式的一碟二碟擺到亂七八糟。原來每小時還有服務員跳舞助慶,既可娛賓也可籍機輕鬆下。

我們食完後快九點了,便乘泰仔弟弟的車回旅館,完了豐富的行程.第二天還要晨早要起床趕去機場,坐早機飛機回港了。

2010年1月26日

老同學

最近竟提起興趣玩FB.  並不是什麼開心農莊之類的遊戲吸引,  而是忽有興致在fb , 用學校名稱在云云人海裡找尋那些遺失了的同學.

相隔十數載,  人事幾番新. fb 裡有熟悉的名字, 看到的卻是差不多認不出來的陌生面孔.  

各有各的工作模式, 交友圈子.  我只閒話家常寒暄幾句就算了. 除了一些比較熟悉外, 我也不刻意 add入fd list了, 走進他的個人檔案裡, 最好奇知道今時今日的他們有何改變. 

有時候, 讓你有點感慨. 歲月不留人, 什麼事情都在變.  變得身不由己.

霧中尋馬鞍 ( 麥徑之第四段 : 水浪窩至馬鞍山)

久休多時, 終於復出. 一上馬即赴友人邀請, 遊走麥徑一段, 那天我們 一行10人從水浪窩出發.

在企嶺下之巴士站下車. 走過對面的燒烤場便是行程起點,  開步盡是柏油小路. 當走進黃竹洋又是另一番景象. 就像走進竹海裡.好彩中間留下”一線生機” (小路一條)讓你不至於淹沒在竹林裡 .

穿過黃竹洋後, 沿著微斜的車路開始上山. 當到達約一百米時,本來應是開揚景致, 只是遇上陰沉天氣, 大霧彌漫 , 越上高處就越叫人變得一頭霧水..不足10米 前面的景物已混入到迷霧裡. 最激還是在山頂的當風處,  風大得把友人厚厚的頸巾整條吹得高高的 , 陣陣冷風夾著霧水撲面而至. 風勢大吹到我們頂心頂肺. 

在大霧團裡, 四週景物一片白茫茫,  第一時間聯想到這裡既如置身極地.也如係置身仙景 . 雖然寶貝帶來了不能把原有的山下風景攝下來.確是有可惜..  但處於迷霧裡.在矇矓之間, 有如幻覺疑真疑假. 所謂真真假假,有時凡事看得太清會痛苦, 含含糊糊反而可以悠然自得, 人生苦短何必執意太多?

走到昂坪, 眼前便是一片廣闊的平源. 長了不少草 吸引廿多隻黃牛黑牛黨在此和平爭食. 管不了遊者拍照, 牠們話之你照舊得起蘿柚對住你擺擺尾自顧自食草可也. 這裡的野草長得高, 還有些椏枝,要是天朗氣清日落黃昏之時, 這裡該是龍友影MODEL的勝地吧.

隨後下山, 穿過一處破落的村莊後, 便朝向梅子林方向走. 下降於富安花園完了是次行程, 在屋苑附近食過公仔面加熱奶茶. 溫飽了便乘84M賦歸.

2010年1月22日

串人和被串

旁觀者清, 當局者迷, 事實上這些人多的是: 尤其是那些人不懷好意地串人, 卻不知無形中讓對方難受。相反, 當被人串時, 卻臭罵對方。其實都好的, 讓他知道被串的滋味。

想想看, 串來串去有什麼意思? 串到人家冇聲出就代理了勝利了? 如果人人"以禮相待" 那就最好了,因為被人串or串人都不是好的因果。

忽然有感而發, 也讓我自己反省一下。

2010年1月15日

借銀燈 ─ 張愛玲與電影



張愛玲自小即與電影有不解緣,她的小說和散文中屢屢提到電影,一些寫作技巧顯然也受到電影的啟發。她寫過影評,後來更親自擔任編劇。再後來,別人又將她的小說甚至生平改編成電影。張愛玲與電影的故事,要完也完不了。

張愛玲的編劇生涯始於上海,雖然短暫,但是《太太萬歲》開喜劇新風氣,將家庭倫理化悲為喜,幽默抵死卻又感人至深,當年公映時大受歡迎。後來為香港電懋公司編劇,走的路線也是以喜劇為主,題材雖然仍是婚姻與家庭,卻在電影裏建立一個與小說截然不同的世界。戰後她曾在香港小住,日後即以本地粵人及外省人之間的文化矛盾,編了兩個劇本,反映她觀人於微的敏銳。由於旅居異地,她無法像上海時代一般,以本地生活為題材編劇,而以改編美國的舞台劇與電影故事為主,當然也為了兼顧電懋公司摩登兼中產的片廠風格和明星制度,因此同是出於張愛玲筆下,她的劇本遠比小說來得開朗樂觀。

電懋公司改組後,隨着推薦人宋淇離職,張愛玲結束了她的編劇生涯。然而她與銀幕仍有未了緣,小說延續了她對電影的影響。由八十年代開始,張愛玲多個中、短篇小說被搬上銀幕,許鞍華、關錦鵬、侯孝賢與李安相繼演繹張愛玲的小說世界,從文本、心理、人物以至時代氛圍,皆是改編的切入點,呈現一個多元紛陳的影像詮釋。張愛玲的劇本,改編的張愛玲小說,相互折射,形成另一種參差的對照。

Source from:
電影節目辦事處
香港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號香港文化中心行政大樓七樓
電話:(852) 2734-2901
傳真:(852) 2366-5206

2010年1月5日

何不食肉糜?

「 80後」是目前香港的熱門話題。元旦遊行少了許多一家三口溫和示威的中產人士,卻多了許多激進年輕人。這些年輕人都是 1980年後出生,有的更是 1990年後出生的「 90後」。人數比主辦單位估計的一萬人多得多,達三萬多人。他們多是無組織的每天上網的年輕人,憑一條訊息就聚集共同行動。
政黨中除了社民連對這些年輕人予以認同之外,其他政黨多批評他們不理性,衝動,民主黨還忙於要同他們劃清界線。據聞內地主管香港事務的人已向香港政界收風,關心這些 80後年輕人的訴求以及他們是否背後有政黨操控;曾特首據說也關心這一股年輕怒火在升溫,指令對 80後的出現背景、面對的困境展開研究。
這時候,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他的網誌發表文章,說香港 80後的第四代人「最關注的可能是物業會所有甚麼設施,泳池有多大,私隱度是否足夠等等」,指 80後的一代並非沒有機會,而是要求過高。
曾司長的話,無法不令人想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晉惠帝,在聽到臣下報告天災連連,百姓沒飯吃活活餓死時,他說,沒有飯吃,怎麼不吃碎肉粥呢?這句「何不食肉糜?」就成了當權者嚴重脫離民情的千古名句。

要了解 80後的一代,必須易地而處地去想想這些年輕人的處境,他們並不是如高官的子女,可以出國留學,並且回港有門路進入大機構任高職。 80後的一代,受學校教育的比例是多了,但並不等於有更多出路,更不等於比早他們 10年、 20年出生的人有更平等的機會。現在莫說是年輕人,就算早他們 10年出生、兩夫妻都是專業人士,也說供不起天價樓,曾司長說他們關注住屋的「泳池有多大」,以這種「何不食肉糜」的思維怎樣了解 80後?
七、八十年代時,社會的機會平等,加上開放的環境和經濟起飛的機遇,當時的年輕人只要勤奮努力,貧窮出身的人也有機會。那時人人都勤力,各顯神通,人人都有期望。可是現在,官商勾結,大陸關係,已逐漸蠶食了平等機會。沒有門路的 80後一代,縱使有學歷,肯拼搏,每天加班也不過月入萬多元,遠遠供不起房子。而亞洲金融風暴、沙士、金融海嘯又接連在這十多年到來,使他們更難看到走出困境的一天。
政治上, 80年代初儘管有中英談判,儘管香港前途蒙上被一個專制政權收回主權的陰影,但由 70年代開始形成對香港的歸屬感,使人們相信在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的保障下,仍可以爭取由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民主。但 80後、 90後出生的一代,他們眼看在北京一次又一次干預和特區政府屈膝之下,香港不但實現民主的時間被一再拖延甚至遙遙無期,而且北京介入香港政治越來越深,基本法條文規定形同廢紙,特區政府的管治水平每下愈況,市民的積怨不能憑選票改變政治現實,更使一些有心參政者意氣消沉。
政治,越來越成為特權者圈內的遊戲,中央的「河水」越來越衝擊香港的「井水」,懷有公平、正義的理想的年輕人,又怎會不起而抗爭?甚至怎會安於平靜溫和的遊行呢?

組織上, 80後的一代,不再囿於傳統的政黨或團體的組織。他們都是分散的網民,但對政府施政的抗議,對中國收回主權後香港社會的越趨不公平,對政商名人,那些身家不清白卻當上政協、人大或拿甚麼紫荊勳章的人,在電視鏡頭前的滿口謊言,對每天新聞前奏國歌、特首高官愛國不離口而從網上看到的大陸褻瀆人權的資訊卻如此催人嘔吐,這些 80後的年輕人都有一股奮起抗爭的熱血。正如前天本報報道的一位 80後所說,他們是一群彼此知道對方存在的年輕個體,而「一條訊息、一個概念,就足以吹雞成團。」
教育在香港雖已較以前普及,但機會並不比以前更多,也不是更公平。英國政治家 Henry P. Brougham ( 1778-1868)說:「教育使一個國家的人民容易領導,但是難於驅使;容易統治,但不能奴役。」 80後的激烈抗爭,正是由於他們不甘於在不公平的社會上繼續被奴役。

Extract from Appledaily@李怡

2010年1月3日

元月元日沙田遊

差不多兩年沒有遊走慈雲山至沙田的行山徑. 忽有興致, 在元月元日的在天朗氣清的一天跟泰仔出發.

吃過早飯, 我們從家裡出發, 十二點起步沿慈正村後的石級徒步直上沙田坳道近觀音廟. 在一片綠蔭下登級而上竟不覺辛苦, 或談笑間讓疲倦忘記, 或微涼清風相伴送走倦意,或平日多做尖而覺呼吸暢通.

不覺間我們已來到中途的休息站(恆益士多), 也許是假日, 這裡聚了不少遊人扶老攜幼駕車到來燒烤遊樂. 我們朝向燒烤場方向走去, 燒烤的味道已撲鼻而至. 在其中一處燒烤處發現有一出口, 相信那路徑是出沙田的. 我們沿著石級下去既有綠蔭樹影, 也有潺潺的流水聲, 附以小鳥清脆歌聲, 教人覺得清新自在. 有些遊人和孩子更剝哂鞋襪, 捲起褲管, 走進清澈的溪水裡捉小魚小蝦. 我和泰仔坐在石上, 看來他十分喜愛, 還嚷著下次自備食品來這裡野餐, 佢話邊聽著流水聲邊野餐是人生的享受呢~ 不過自問遊走此徑多次, 卻沒有細嘗這裡優美清澈的溪流有點可惜,  或以前自遊獨行多, 邊聽收音機只管直走而忽略了吧. 一人遊有一人的好, 多人也有多人的樂趣. 

當下山抵至博康村時才下午兩時,幸他沒有倦意,大家便繼續前行穿過沙角乙明再越過瀝源橋到沙田公園.這時他提意不如索性遊萬佛寺.我們從沙田港鐵站出來,在排頭村吃過下午茶,便跟萬佛寺的路牌出發,拾級而上至少二百多級後才發現原來正門是有扶手電梯上去的.不過總算辛苦是值得的,那裡佇立各式各樣金碧輝煌神態不一的佛像羅漢,最吸引莫於寺裡安放了一萬尊金身佛陀.十分壯觀.可惜小寶貝沒有携帶,只好用手機拍下到此一遊,相信遲些還會再來吧,當這裡的修護工程完成吧,最想見到是金色的千手觀音.

2010年1月1日

Auld Lang Syne

"是否所有認識的人都會被忘記? 難以記在心頭?"
這是除夕最受歡迎的歌曲"Auld Lang Syne" 的頭兩句。
在2009的最後一晚,回顧過去,思念舊雨新知。
確是有種蕩氣迥腸的滋味,讓你百般感受在心頭。

新年

每年除夕夜在Time square 紅蘋果數字燈箱倒數: 10,9,8,7,6,5,4,3,2,1.....
年年倒數完, 歡呼一輪後, 有什麼不同了? 是大家又老一歲?!
只是, 歡樂過後, 星期一還是繼續返工吧。但, 還是希望: 今年勝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