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看過"麵包樹上的女人"一書, 閱過下面或覺似曾相識的 。是的, 原來那是此書作者張小嫻的故事。
分手後要比他活得更好
1967年7月,張小嫻出生在香港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85年9月,張小嫻考入香港浸會學院傳理系,主修媒體學。入學半個月後的一天,張小嫻看到一個架著黑邊眼鏡的男孩子,匆匆闖入教室。他叫王孜,中等身材,皮膚白淨。張小嫻當時頗不以為然,敢如此堂而皇之遲到的人,肯定是個“候補生”。 一天晚上,張小嫻在家聽廣播,聽到一首新歌《金背斑鳩》,那淒婉的歌詞令她心動不已:“冬日的風/吹不散心中的愁/夏天的雨/衝不掉臉上的羞/自從那一日分道揚鑣/只覺得我一天一天地瘦……”主持人的介紹讓張小嫻知道這首歌的詞曲作者叫“王子”。 幾周後的一天,張小嫻去商場買東西,返途中,天突然下起大雨,正當她連連叫苦時,一輛小轎車停在她面前,司機竟是“候補生”王孜!張小嫻心想,既然是同學,就坐了上去。見她打了個寒戰,王孜忙把自己的上衣給她披上。很快就到了。張小嫻準備將上衣還給王孜時,從衣服口袋里掉出了一封信,撿起來一看,竟然是電台寄給“王子”的。“啊,這個王子是不是《金背斑鳩》的詞曲作者?”王孜點頭。“那他是你的什麼人?”王孜說“王子”就是他本人,他想用這個藝名在音樂事業上有一番作為。 從此,情竇初開的張小嫻對王孜多了一份仰慕之情,王孜也被她的才女氣質所吸引。在他們戀愛的一年多的時間裡,王孜先後發表了幾首歌曲,其中有3首曾在電台反複播放,他因此被譽為“校園情歌王子”。 一次,張小嫻患病,王孜帶她去醫院診治。給張小嫻看病的是一位很年輕的內科醫生,他有一個很特別的名字:芮恩特。當他知道王孜就是電台里的“情歌王子”後非常驚喜,執意將一個精緻的音樂盒送給了王孜。王孜又將它轉送給了張小嫻。這個音樂盒上有一個栩栩如生的瓷像老人,一按開關,瓷像老人竟演奏起艾爾加那首悠遠的歌曲《愛情萬歲》,每一個音符都使人沉醉。張小嫻將音樂盒帶回家裡悉心珍藏。 然而一段看似美好的戀情,卻突然在現實的洪波里遭遇了寒流。原來,王孜與一個大他5歲的知名女畫家打得火熱,因為那個女人擁有複雜的社會關係,能使他走上事業成功的捷徑。 經過痛苦的掙扎和反思,張小嫻在失去的愛情里得到了成長:愛情並不是人生的全部,惟一可以強橫地霸占一個男人全部記憶的,就是要比他活得更好。
把愛情當成人生道路的指引者
分手五年之後,張小嫻進了香港亞視,成為一名電視編劇。1993年,她偶然為《明報》撰寫《嫻言嫻語》專欄,以犀利達觀的文字迅速地為人矚目。1994年,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面包樹上的女人》,在《明報》上連載,從此一炮而紅。1995年,她毅然結束了自己長達10年的編劇生涯,正式成為專職作家。同年6月,她在香港的《蘋果日報》開專欄“禁果之味”,隨後加盟皇冠出版社,並于當年出版《三個ACup的女人》,成功地打動了港台讀者。1998年,她一手創立香港本土時尚流行雜誌《AMY》,擔任總編,並開始同時兼任全球華人女性網站的主持人。她的情感小品文清新、優美,故事感傷,卻于通透中流露著聰慧,讓人產生深深的共鳴。不光女人,連男人都看得流淚。 而一心忙於事業的張小嫻,此刻絕沒想到自己日後的感情會與那個曾悉心珍藏的音樂盒有任何的聯系。1995年10月的一個晚上,張小嫻的母親因心髒病發作緊急住進醫院。老人的病情非常嚴重,送到醫院時已經昏迷。張小嫻急得兩腿發軟,淚水漣漣。這時,她猛然想起了當年的芮恩特醫生也正是在這家醫院,就抱著一絲希望去找他。 芮恩特祖籍浙江杭州,1964年5月生于英國,在那裡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回香港工作,此時已是醫院的副院長和醫學權威。當得知面前這個相貌清秀,留著垂肩直髮,穿著淡綠色毛衣的小女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情感專家”張小嫻時,他大吃一驚。不過他並不記得自己當年曾給她看過病,更不知道自己有一個音樂盒一直被她收藏著。在芮恩特的連夜搶救下,張小嫻的母親終於擺脫了死神的糾纏。 “把一段一段的愛情當成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一次失敗,也是一次成長。這樣來看,失敗的愛情或許不再可怕。”從初戀的傷痛中走出的張小嫻,發出了熟女的感嘆。
相愛是件千回百轉的事
幾天后,張小嫻在一家法國餐館宴請母親的救命恩人芮恩特。席間,芮恩特終於知道自己和張小嫻其實是舊相識了。得知她和王孜分手後,芮恩特唏噓不已。而張小嫻也沒有想到,一段失敗的初戀卻早就埋下了新的愛情種子。 張小嫻與芮恩特的戀情日漸明晰穩定,可天蠍座、B型血的她內心深處卻是敏感的,她常常患得患失。 一天,張小嫻無意中在芮恩特那裡發現了一張照片,上面是個美麗時尚的女子。她疑惑地問男友:“這是誰?”芮恩特竟紅了臉,支吾道:“其實也沒什麼,這是我以前的女朋友……”張小嫻覺得自己的腦子嗡的一下,多年前曾有過的那種絕望的感覺似乎再一次侵襲了她。芮恩特趕緊解釋道:“她去美國已經5年了。這5年中她沒回來過,我也沒去找過她,我們的關係已經名存實亡了。”“那你為什麼從來沒有對我說過?你們並沒有明確提出斷絕關係,對嗎?”“我一直聯系不上她,又怕失去你,所以不敢告訴你。”張小嫻傷心了了,她當即取下戒指還給芮恩特,提出分手。 此後,芮恩特仍像從前一樣,每天給張小嫻打電話。她堅決地說:“不要再騷擾我,你這個虛情假意的偽君子!”可是芮恩特仍然一如既往地關心著張小嫻,他誠懇地說:“請你原諒我,我愛你!請給我一段時間,我會徹底了結以前的事情。”張小嫻的心軟了,她內心也十分捨不得放下這段情感。就在這時,當年棄張小嫻而去的王孜又找上門來,想與她重修舊好。原來,10年前他與張小嫻分手後,馬上與那個女畫家結了婚,但從此江郎才盡,再沒有創作出優秀的歌曲……看著這個當年背棄愛情的男人,張小嫻冷冷地說:“難道現在你就不怕我們走不到一起了?”王孜一時語塞。 2001年聖誕節前夕,芮恩特像個孩子一樣歡天喜地地來找張小嫻,將一封從美國來的信件交給她。只見上面寫道:“我們的關係早該結束了,但沒想到拖到現在。我同意你的要求,把你我的事情畫上句號。” 至此,再也沒有什麼阻礙,芮恩特和他的“愛情專家”熱烈地相愛了。
愛情是自身的圓滿
現在,張小嫻與愛人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日子。沉浸在愛情中,她有了更多對愛的認識和感受,寫作事業更是獲得了大豐收。10多年來,她相繼出版了40部長篇小說和散文集,各種語言版本的作品遍及亞洲。 “男人的肩膀和懷抱,隨時可以慷慨就義;女人的肩膀和懷抱卻是愛情,只能留給她所愛的人。”“好的愛情是你通過一個人看到一個世界,壞的愛情是你為了一個人舍棄世界。”“想把一個男人留在身邊,就要讓他知道,你隨時可以離開他……”在張小嫻的作品中,字裡行間盡是愛情的至理名言。 經過了漫長的等待和煎熬,張小嫻終於成熟了。她感嘆,不曾被離棄,不曾受傷害,怎懂得愛人?又怎懂得被人愛?愛,原來是一種經歷! 如今,她對我們說:“天長日久,我們漸漸明白,愛情也是一種修行。我們在追逐愛的歲月裡,終於發現,愛情不是兩個人或者三個人的事,而是一個人的事。愛情,是自身的圓滿。”
copy from 新浪網
2009年2月27日
Locks of Love 同心鎖
結同心鎖是什麼時候開始呢?
據云在上個世界八十年代,一對來自上海的夫婦, 登上天都峰, 在鎖鏈扣上結在一起的兩把鎖, 然後把鎖匙拋到深谷去, 象徵大家永結同心。
這個風氣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 當年既有不少情侶各自帶來"愛情鎖",就算是單身的也自擕"平安鎖",還有合家上來求的"安康鎖",在這些同心鎖上還刻上了祈求者的姓名和心願。
我們不禁問,到了一定年月後,堆積如山的同心鎖又如何呢?為了保護風景文物,同時又兼顧戀人們宣示愛情忠貞,就索性豎起欄杆搭起鐵鏈讓他們排上同心鎖。
管不了是否靈驗,或許在戀人心中,同心鎖像鐵一般硬淨,不易受風吹雨打,象徵愛情會更堅固,永結同心。
據云在上個世界八十年代,一對來自上海的夫婦, 登上天都峰, 在鎖鏈扣上結在一起的兩把鎖, 然後把鎖匙拋到深谷去, 象徵大家永結同心。
這個風氣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 當年既有不少情侶各自帶來"愛情鎖",就算是單身的也自擕"平安鎖",還有合家上來求的"安康鎖",在這些同心鎖上還刻上了祈求者的姓名和心願。
我們不禁問,到了一定年月後,堆積如山的同心鎖又如何呢?為了保護風景文物,同時又兼顧戀人們宣示愛情忠貞,就索性豎起欄杆搭起鐵鏈讓他們排上同心鎖。
管不了是否靈驗,或許在戀人心中,同心鎖像鐵一般硬淨,不易受風吹雨打,象徵愛情會更堅固,永結同心。
2009年2月23日
期待小團圓

中評社香港2月13日電/張愛玲最後一部小說《小團圓》,塵封多年後終於曝光。在這部類自傳小說中,張愛玲首次寫出與胡蘭成這段讓她神傷一生的愛情,皇冠將在廿四日出版。
聯合報報道,張胡的一段情,是華文世界最神秘的傳奇。張愛玲在上海文壇剛竄出頭時認識胡蘭成,不顧他已婚,毅然投入這段情,兩人並簽下一紙婚書。婚後胡蘭成仍周旋於眾情人之間,反觀張愛玲雖因胡的“漢奸”身分受到連累,仍在他逃難時給予經濟支援。最後,被胡傷透心的張愛玲,主動提出分手。
胡蘭成曾在“今生今世”詳述兩人的愛情與婚姻,張愛玲卻未曾有隻字片語提及。因此影射胡張戀的電影“滾滾紅塵”、電視劇“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均以胡的說法為藍本。多年來,許多張迷為了這段“情史”缺乏女主角的說法,為張愛玲感到不平。
前年在香港首次曝光的一批張愛玲信件中,張愛玲寫到收到胡蘭成化名所撰的書,看到許多她書中的內容,“我馬上扔了,免得看了惹氣”。當時兩人情逝卅多年,張愛玲仍“放不下”。
張愛玲早在一九六○年代,便已動手寫《小團圓》,張多年後把初稿給好友宋淇,宋淇寫了六頁的回信勸張不要公開。理由是讀者看了“不會注意文學價值”,只會認為作者是在寫自己的經歷,並引起非議。
張愛玲過世後,《小團圓》遺稿放在皇冠社長平鑫濤家中。平鑫濤曾表示,張愛玲生前表示要銷毀《小團圓》,他也以為不妥,打算永遠鎖在保險箱中。如今重新出版,據說是宋淇之子、也是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的意思。
根據看過《小團圓》原稿的一位作家表示,張愛玲雖未明寫女主角就是自己,但張在序中寫道:“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迴,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Quote from Chinareviewnews
2009年2月21日
2009年2月20日
澳門遊記
平生第一次過大海,認真大鄉里。過澳門唔一定要賭,今次一行九人同遊不在乎吃喝玩樂,反而叫明攝偷影更貼切,因為名乎其實真係一人一機。由重量級CANON 5D MARK II 至輕量型DC仔一應俱全。
晨咁早天未光就札醒因為生怕誤了船期,還好準時在上環港澳碼頭現身與友人會合上八點的船。不過今次未知是否天意弄人還是我腳頭唔好,出師未捷就先困在船裡個半鐘,蓋大霧之故也。大霧得連幾十米外的新渡輪都見不到,終於苦候多時至十點四十五分才可准泊岸上船。
因為船期擔誤,比預期遲了差不多兩小時,無奈地只好捨棄了漁人碼頭不去,在碼頭直登新福利巴士先到大三巴。跟大隊下車後,沿著舊巷,路邊盡見不少歐陸風格的古舊建築,就是那兩扇木窗也默默的散發宅古老情調。澳門人比起香港更識享受生活,發覺連窄小的街道上也鋪滿用紙皮石砌成色彩繽紛的圖案,窺見澳門人對生活的閒情和心思。嘗過當地美食後,又穿過擁擠的手信街,大三巴便展現在我眼前了。這裡是澳門的其中一個地標。從前在照片電視看得多了,今次親睹還是第一次。既然是著名景點,我們這個明攝偷影團當然不會放過。原來在大三巴下還可以穿過哦,從正面背面看的大三巴又是別一番感覺,在背面還可以有"通隆"鐵梯登上呢。
在大三巴旁邊,還有另一景點:澳門博物館和大炮台。從凹凸不平的石梯上去,來到一處廣場,擺放了多尊大炮。幾位年青的友人貪得意爬上大炮,有些在炮上佇立擺出些讓人產生暇思和誘人的POSE,有些坐在大炮幻想兒時坐火箭飛到天上的模樣。頓時聯想起一支"三人行"的歌: 童年時逢開窗, 但我望見會飛大象.....然而我不會爬上大炮,礙於自己的笨手笨腳以免失禮,還是手執相機給友人留倩影好了。
走進大炮台的小城門,直望見聖母像,旁邊有一彎曲但整齊條理的梯級上去便見到澳門博物館了。那是一間細致精巧簡潔的博物館,處於綠意盎然的空中花園裡。在博物館旁邊還有個波平如鏡的水池。天空,樹影,建築物倒影在平靜的池中,忽讓我想起了中大的天人合一池。我對博物館內的模型,古舊店舖,葡式中式家庭擺設興趣較大,時而世易,看後讓人有種淡淡的哀愁。畢竟已成歷史。
在下午兩點多大家便離開博物館,友人便帶我們去一處街市的熟食檔裡找祭五贓。我在這裡第一次見過澳門貨幣,在找贖時特意叫阿姐給我澳門幣以留念。吃過下午茶便到"議政堂前廣場"。這裡又是另一景點,看上去總有些新舊相比的感覺:在維多利亞式的古舊建築陪上現代店舖如,老嘜,Beleno,bossini, sasa .... 可惜人來人往,只好隨便影一些算了。只特別focus在一個鍾樓(我唔知乜野名堂),幸影出來自覺效果也有氣勢。相信如果我們早上來,或者晚上來照,相信效果會更好。
其後,我們一行九人又分三部的士過氹仔直達官也街。那裡也是聞名的手信街,同樣擠滿了買手信的國內香港同胞。我便在晃記買了些杏仁餅給老父老媽子做手信。有心的友人也買了些出爐熱呼呼的TAT招呼大家,也有人買了莫義記的榴槤雪糕,大菜糕等小巧甜品。就在賣甜品不遠處有一叫做”跛腳梯",奇型怪狀的名稱頗特別,走上去又是另一新天地。那裡是住屋博物館,我們沒有入內參觀但外面其實也是取照的好地方:向前近觀是一個小湖,彼岸是威尼斯人賭場,左邊是一古羅馬風格的噴水池,右面是一片花海,還見到一對穿著婚紗的新人在影相。那個花海又讓我想起了馬灣公園的意中園,那是用花朵砌成拱橋。原來在花海裡面還有一排排整齊的樹林,我很喜歡這些樹木,覺得很有南生圍的情調。
賞過拍過不覺天已漸黑,奈何天色灰暗沒有夕陽西照。大家便舉步前往威尼斯人了。沒有本錢來賭,只有本錢來照,收起相機一行九人走進賭場內交水費,沿途見大大小小的賭台,總算到此一遊過因為我成世人都係第一次踏足賭場。在友人帶領下,便來到久聞傳說中豪華的"仿"水鄉威尼斯。這裡有的是氣派,但很刻意的人工化,老翻威尼斯的庸俗味道就最合適中國人了,怪不得環走一周身邊盡是普通話人。不過既然一場來到,總要拍照一番的,起碼來過參觀過。
從威尼斯人坐Shuttle Bus 過返來澳門。友人找了一處地方叫經濟小菜晚飯。飲飽食醉後見時間還有,便到附近的mcm金色大獅子及入面拍照。可惜我的寶貝已冇電,且背了一天相機膊頭見痛亦很倦,率先鳴金收兵了,只眼白白的看其他友人繼續照相,自己和另一拉肚子不適的友人坐在一邊吃冷風。
我們當晚ETD 2315 離開澳門返港了,完結了一天的行程。船上睡了一覺,但整個人倦得回到家什麼都不管只簡單梳洗便上床睡了,其時已是半夜兩點。
晨咁早天未光就札醒因為生怕誤了船期,還好準時在上環港澳碼頭現身與友人會合上八點的船。不過今次未知是否天意弄人還是我腳頭唔好,出師未捷就先困在船裡個半鐘,蓋大霧之故也。大霧得連幾十米外的新渡輪都見不到,終於苦候多時至十點四十五分才可准泊岸上船。
因為船期擔誤,比預期遲了差不多兩小時,無奈地只好捨棄了漁人碼頭不去,在碼頭直登新福利巴士先到大三巴。跟大隊下車後,沿著舊巷,路邊盡見不少歐陸風格的古舊建築,就是那兩扇木窗也默默的散發宅古老情調。澳門人比起香港更識享受生活,發覺連窄小的街道上也鋪滿用紙皮石砌成色彩繽紛的圖案,窺見澳門人對生活的閒情和心思。嘗過當地美食後,又穿過擁擠的手信街,大三巴便展現在我眼前了。這裡是澳門的其中一個地標。從前在照片電視看得多了,今次親睹還是第一次。既然是著名景點,我們這個明攝偷影團當然不會放過。原來在大三巴下還可以穿過哦,從正面背面看的大三巴又是別一番感覺,在背面還可以有"通隆"鐵梯登上呢。
在大三巴旁邊,還有另一景點:澳門博物館和大炮台。從凹凸不平的石梯上去,來到一處廣場,擺放了多尊大炮。幾位年青的友人貪得意爬上大炮,有些在炮上佇立擺出些讓人產生暇思和誘人的POSE,有些坐在大炮幻想兒時坐火箭飛到天上的模樣。頓時聯想起一支"三人行"的歌: 童年時逢開窗, 但我望見會飛大象.....然而我不會爬上大炮,礙於自己的笨手笨腳以免失禮,還是手執相機給友人留倩影好了。
走進大炮台的小城門,直望見聖母像,旁邊有一彎曲但整齊條理的梯級上去便見到澳門博物館了。那是一間細致精巧簡潔的博物館,處於綠意盎然的空中花園裡。在博物館旁邊還有個波平如鏡的水池。天空,樹影,建築物倒影在平靜的池中,忽讓我想起了中大的天人合一池。我對博物館內的模型,古舊店舖,葡式中式家庭擺設興趣較大,時而世易,看後讓人有種淡淡的哀愁。畢竟已成歷史。
在下午兩點多大家便離開博物館,友人便帶我們去一處街市的熟食檔裡找祭五贓。我在這裡第一次見過澳門貨幣,在找贖時特意叫阿姐給我澳門幣以留念。吃過下午茶便到"議政堂前廣場"。這裡又是另一景點,看上去總有些新舊相比的感覺:在維多利亞式的古舊建築陪上現代店舖如,老嘜,Beleno,bossini, sasa .... 可惜人來人往,只好隨便影一些算了。只特別focus在一個鍾樓(我唔知乜野名堂),幸影出來自覺效果也有氣勢。相信如果我們早上來,或者晚上來照,相信效果會更好。
其後,我們一行九人又分三部的士過氹仔直達官也街。那裡也是聞名的手信街,同樣擠滿了買手信的國內香港同胞。我便在晃記買了些杏仁餅給老父老媽子做手信。有心的友人也買了些出爐熱呼呼的TAT招呼大家,也有人買了莫義記的榴槤雪糕,大菜糕等小巧甜品。就在賣甜品不遠處有一叫做”跛腳梯",奇型怪狀的名稱頗特別,走上去又是另一新天地。那裡是住屋博物館,我們沒有入內參觀但外面其實也是取照的好地方:向前近觀是一個小湖,彼岸是威尼斯人賭場,左邊是一古羅馬風格的噴水池,右面是一片花海,還見到一對穿著婚紗的新人在影相。那個花海又讓我想起了馬灣公園的意中園,那是用花朵砌成拱橋。原來在花海裡面還有一排排整齊的樹林,我很喜歡這些樹木,覺得很有南生圍的情調。
賞過拍過不覺天已漸黑,奈何天色灰暗沒有夕陽西照。大家便舉步前往威尼斯人了。沒有本錢來賭,只有本錢來照,收起相機一行九人走進賭場內交水費,沿途見大大小小的賭台,總算到此一遊過因為我成世人都係第一次踏足賭場。在友人帶領下,便來到久聞傳說中豪華的"仿"水鄉威尼斯。這裡有的是氣派,但很刻意的人工化,老翻威尼斯的庸俗味道就最合適中國人了,怪不得環走一周身邊盡是普通話人。不過既然一場來到,總要拍照一番的,起碼來過參觀過。
從威尼斯人坐Shuttle Bus 過返來澳門。友人找了一處地方叫經濟小菜晚飯。飲飽食醉後見時間還有,便到附近的mcm金色大獅子及入面拍照。可惜我的寶貝已冇電,且背了一天相機膊頭見痛亦很倦,率先鳴金收兵了,只眼白白的看其他友人繼續照相,自己和另一拉肚子不適的友人坐在一邊吃冷風。
我們當晚ETD 2315 離開澳門返港了,完結了一天的行程。船上睡了一覺,但整個人倦得回到家什麼都不管只簡單梳洗便上床睡了,其時已是半夜兩點。
2009年2月14日
躲在gym room
眾樂樂,有其好, 但莫不如獨樂樂。
尤其是這個日子, 只能把自己躲起來。根本不該在繁華的旺角銅鑼灣街頭出現, 難度要厚著面皮唔知羞嗎? 我沒有這個膽量, 除非我是靚女,可惜不是。要找一處沒有認識我的, 最合適除了躲在山頭外, gym room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天我決定來到gym room, 就是趁這個特別日子人人出哂去玩, gym room的空間會顯得特別清靜, 彷彿有種與世無爭的感覺, 一個人愛玩什麼便玩什麼, 又不用怕被人取笑自己十分差勁的運動細胞, 又不用怕被人看到索哂氣扯哂坑的衰樣。你會感受一個人如何自得其樂 , 無駒束縛的快感。真的, 真的很讓你自由。
夏天將至, 躲在山頭的機會又少了。 取而代之 gym room 就成為了躲藏的好空間, 尤其是星期六,日的下午六點後。那該好好的享受。
尤其是這個日子, 只能把自己躲起來。根本不該在繁華的旺角銅鑼灣街頭出現, 難度要厚著面皮唔知羞嗎? 我沒有這個膽量, 除非我是靚女,可惜不是。要找一處沒有認識我的, 最合適除了躲在山頭外, gym room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天我決定來到gym room, 就是趁這個特別日子人人出哂去玩, gym room的空間會顯得特別清靜, 彷彿有種與世無爭的感覺, 一個人愛玩什麼便玩什麼, 又不用怕被人取笑自己十分差勁的運動細胞, 又不用怕被人看到索哂氣扯哂坑的衰樣。你會感受一個人如何自得其樂 , 無駒束縛的快感。真的, 真的很讓你自由。
夏天將至, 躲在山頭的機會又少了。 取而代之 gym room 就成為了躲藏的好空間, 尤其是星期六,日的下午六點後。那該好好的享受。
2009年2月6日
再續新春水塘遊記
初七,星期天。應友人之約,今回遊走大潭水塘.一行十六人坐新記14,當巴士穿過狹隘的水塘堤壩後便下車。今次重回舊地,還記得去年中秋節就摸黑來過這裡,渡過了對著月光無火燒烤的一夜。
我們約十一點起行,沿水塘邊走多是林蔭平路小徑,穿過拱形橋壩後,不覺來到一處小亭,大家小休後便準備上斜直指大風坳。走上一段路後,在半山再回望除翠綠山巒之外,還見港島南區豪宅群,可惜霞氣太重,景物矇矓。
原來在大風坳的小亭後還有一條石級路,據說有六百多級,我們大休後就是乘級登上畢拿山。起初真有擔心要扯上這條天梯,不過點都要涯要上去,結果如當年行孖崗紫蘭般,行五十步就停一停,包尾必然,不過最終還是登上了,不過少不了被同行的人心裡暗罵拖慢行程累街坊。
滿以為最艱難的已過去,誰知一山過後還有一山。聽同行說前面有更好風光,只好安慰自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辛苦努力過後,終於換來眼前一亮,廣闊的景觀盡入眼簾,登時有大地在我腳下之感。煙霞雖蓋景觀,還可近觀太古,北角,遠眺東九龍及獅子山下。
下山時有斜陽伴行,大家朝著夕陽下的陽明山莊前進,完成了這次的行程。當走到終點時,才知這是衛徑的其中一段。
我們約十一點起行,沿水塘邊走多是林蔭平路小徑,穿過拱形橋壩後,不覺來到一處小亭,大家小休後便準備上斜直指大風坳。走上一段路後,在半山再回望除翠綠山巒之外,還見港島南區豪宅群,可惜霞氣太重,景物矇矓。
原來在大風坳的小亭後還有一條石級路,據說有六百多級,我們大休後就是乘級登上畢拿山。起初真有擔心要扯上這條天梯,不過點都要涯要上去,結果如當年行孖崗紫蘭般,行五十步就停一停,包尾必然,不過最終還是登上了,不過少不了被同行的人心裡暗罵拖慢行程累街坊。
滿以為最艱難的已過去,誰知一山過後還有一山。聽同行說前面有更好風光,只好安慰自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辛苦努力過後,終於換來眼前一亮,廣闊的景觀盡入眼簾,登時有大地在我腳下之感。煙霞雖蓋景觀,還可近觀太古,北角,遠眺東九龍及獅子山下。
下山時有斜陽伴行,大家朝著夕陽下的陽明山莊前進,完成了這次的行程。當走到終點時,才知這是衛徑的其中一段。
新春水塘遊:香港仔薄扶林水塘
每年慣例總要開工前, 出來走一圈當是新春行大運, 取個好意頭。 又祈求來年有財, 便取道遊港島水塘(水為財) 也。
初六下午, 在灣仔峽道起行, 在漫長的斜路走起來頗吃力。及後終抵半山, 見姻緣石路牌便特意參觀。 久聞姻緣石之大名, 這次我們還是第一次到來, 有緣地剛好就在初六,十六,廿六祭姻緣石的好日子,大家都祈求今年獲得好姻緣。 其後, 我們再登山上斜到差人博物館參觀。 1989年當差人博物館初開幕時已隨校來訪距今不覺快廿載了,印象模糊只記得展有三合會的利劍和兵器。
隨著夕陽的映照, 我們也下山朝香港仔薄扶林水塘去。 終點在香港仔漁灣村, 坐新記DART 971到旺角晚膳完結初六的行程。
訂閱:
文章 (Atom)